实时股票配资平台 小镇爸妈的 “直播陷阱”,从信任到负债的惊心之旅

发布日期:2025-02-22 00:06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实时股票配资平台 小镇爸妈的 “直播陷阱”,从信任到负债的惊心之旅

信任的错位实时股票配资平台,折射出数字时代下老年人面临的困境。

随着竖屏直播的风起云涌,一场针对三四线城市老人的精准围猎悄然上演。

一些商家通过送鸡蛋、送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,借此获取联系方式,建立私域流量池,并将线下营销手段转移到线上。

直播间里,一些所谓的"专家"将缺乏质量认证的产品包装成高端货品,将普通商品宣传为限量珍藏版。主播们声嘶力竭地喊着"家人们",老人们笨拙地划着手机屏幕,在精心策划的营销攻势下一次次下单。

老人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,遇到了知心人,殊不知,这些直播间是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"狩猎场"。

他们用养老金换来的,不是实惠和健康,而是堆积如山的劣质商品、疏离的亲情,甚至还有负债 ……

天上掉"鸡蛋"

夏娜最近发现,每次和父母视频通话,没说几句就被匆匆挂断。追问之下,父母说在看手机直播,打卡领优惠券。

一个月前,邻居老张告诉夏娜的爸妈,附近门店听课就能领鸡蛋,一次 10 个,邀他们一起。夏娜的父母闲着无事,便欣然应允。讲的是养生健康的内容,听不听无所谓,反正坐满两个小时就有鸡蛋领。

寒冬腊月,老人们没啥户外活动,坐着玩玩手机就能领鸡蛋,大家都觉得不错。只不过一周后,鸡蛋从 10 个减少到 6 个。

断断续续听了半个月后,工作人员把老人们拉进微信群,让他们观看指定的直播,说打卡就能领优惠券,还有红包抢。

夏娜的父母就这样被拉进一个几百人的本地微信群,每天定时观看两场直播,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各一次。

只需完成打卡和答题任务,就能领取红包,金额从几毛到几元不等,同时还能获得全场通用的打折优惠券。

起初,夏娜也没多想,以为是新店开张搞促销。直到父母接连下单,花好几千块买回一堆牛初乳和益生菌,她才意识到不对劲。

"送东西是假,卖东西是真。先是免费送礼物,接着卖低价商品,培养出信任和消费习惯后,就开始卖高价养生产品了。"夏娜说。

过年回家的时候,孙丽也发现父母家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——氨糖、益生菌、蛋白肽、破壁粉,全是在老年直播间买的。

孙丽挨个检查了这些价格不菲的"保健品",既无生产厂家,也无生产日期,典型的 " 三无产品 ",上网去搜,也查不到。

孙丽告诉父母他们上当了,但父母却不相信:"主播说了,这些东西是 X 知名企业特供的,连航天员都在用。"

"也不知主播给他们灌什么‘迷魂汤’了,不管人家说啥他们都信。花高价倒是其次,就怕他们吃坏了。"

在赵琳的眼里,婆婆是一位特别睿智理性的老人,退休前曾是当地一所重点学校的高级教师,没想到她也会上当。

"群里每天直播讲课,她戴着老花镜记笔记,可认真了。婆婆以前是教化学的,按理对科技产品应该有判断力,可还是被忽悠买了 1 万多的制氧机和 3 万多的理疗仪,甚至花了 10 多万去打干细胞。"

在社交媒体上浏览时,夏娜发现,类似的卖货套路比比皆是。从金银珠宝、美容护肤到家用电器、养生保健品,受害者遍布各地,被骗金额从几百、几千到几十万、上百万不等。

图 | 网友母亲在直播间买的各类商品

网友们在吐槽家中老人被"洗脑式"直播迷惑的同时,也无意间揭开了一张"围猎老人"的产业链图谱。

"这类骗局往往从公园、菜市场的‘鸡蛋诱惑’开始,用免费小物件逐步建立信任。对不会直播购物的老人,他们手把手教学,直到教会为止。

为制造正规假象,他们还在小区附近开设类似菜鸟驿站的实体店,老人下单后商品直接配送到店。有了线下店背书,加上前期小额试水的‘成功经验’,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,不惜花重金购买高价劣质的商品。"夏娜总结道。

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直播间

但是天上掉下的"鸡蛋"并没有那么好吃,每一个"鸡蛋"都暗中标好了更高的价格。

薛女士是一名专做"银发经济"养老板块的创业者,据她透露,国内某知名老年大学加盟品牌正大力推广"老年人私域电商"的模式,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加盟商。该模式主要瞄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场,加盟门槛 10 万元起。

"他们制定了严密的 30 天营销计划。前 15 天绝不推销,只送礼物、聊天、嘘寒问暖,逐步瓦解老人的戒心。接着以低价商品试水,随后逐步推出高利润产品,但这些商品大多是贴牌甚至山寨货。"

薛女士介绍,此种直播模式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。总部统一策划运营,从话术设计到产品投放,从开播时间到销售节奏,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化流程,俨然一套精密运转的"收割机器"。

"通过加盟商,定向的去邀约判断能力低的老年人。具体操作就是,在当地菜市场或繁华街道开设门店,以送鸡蛋等小恩小惠为诱饵,将周边几公里内的老人悉数拉入微信群,构建起精准的私域流量池。"

以"私域电商"为幌子,该模式吸引了大批加盟者。令人唏嘘的是,部分加盟商并未意识到,自己正被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"围猎游戏"中。

作为高增量群体,老年人已成为互联网新蓝海。数据显示,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3 亿多,其入网率正快速提升,消费能力远超预期。

电商行业入市门槛低,红利诱人,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。相比精明的年轻消费者,老年人购物行为更为"友好",即便买到品质低劣的商品,也很少主动维权。

"老年人的钱不好挣,但好骗。"这是"银发经济"圈广为流行的一句话。

很多老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"电视购物"时代,在他们看来,直播间的主播就像电视里的主持人一样可信,却不知他们可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"演员"。

打开某平台针对老年人的直播间,整个销售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"闹剧"。那些在年轻人眼中漏洞百出的套路,比如剧本演绎、卖惨博同情、AI 造假等,却让老年观众深信不疑,沉迷其中。

央视法治节目曾报道,一位独居老人因轻信主播编造的各类借款理由,在每月退休金仅 4000 多元的情况下,不仅耗尽个人积蓄,还向亲友借款,累计被骗 50 余万元。

"制造焦虑、高科技包装、打亲情牌、情感营销是这些商家的惯用手段。

当科技发展速度远超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时,小城镇的长辈们便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弱势群体。这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问题,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代际数字鸿沟危机。"

想退货?难?

或许有人会说,既然买到了不合格的产品,直接退货不就行了?然而,现实并非如此简单。

一方面,很多老年人对主播深信不疑,认为他们推荐的产品一定没问题,甚至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,根本不愿退货;另一方面,商家设置了重重障碍,退货流程复杂繁琐,让人望而却步。

夏娜的父母听完女儿的解释后,意识到自己上当了,但买来的东西都已经拆开,想退也退不掉,只能吃一堑长一智,当作交了"智商税"。

孙丽父母买的东西多,花费金额也比较大。尽管父母不愿退货,孙丽还是坚持要退。然而她发现,与正规电商平台的一键退货不同,这些老年直播间的购物系统根本没有退货入口。

"在小程序上下单非常便捷,微信支付也流畅无比,遇到问题时客服还会手把手耐心指导。但是想要退货,门都没有,购物平台根本没有退货功能!"

无奈之下,孙丽只好上网向网友求助解决办法。搜索之后她才发现,原来很多人和她有类似的经历。

一位网友反映,她在尝试退货时也遇到同样的困难,平台压根就没有明确的退货通道。联系客服之后,她被要求提供发票等凭证,并被警告如果退货地址写错就不能退款。

"整个流程复杂且充满各种限制,甚至伴有威胁性言辞,这明显就是给老年人设卡,导致一些老年人即使意识到被骗,也选择了忍气吞声。"

有人曾试图截取微信群聊记录进行举报,却发现直播中那些夸张离谱的宣传内容,并未在微信文字消息中直接体现:

"群里的文字信息看起来都很正常,他们显然吃准了老年人不熟悉录屏功能,无法留存直播中的违规证据,从而规避了被举报的风险。"

就算被举报,一些商家也早就做好了预案。生产许可证的编号是真实的,营业执照上也包含相关产品的销售项目,并且完成了备案。

即使消费者想通过起诉获得赔偿,法人可能并非实际经营者本人,而是被"雇"来的,往往年事已高,名下也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。而老板"东窗事发"后随时跑路,换个法人继续经营。

"年轻人遇到这样的事有时都束手无策,对于老年人来说,难度就更大了。"孙丽感叹。

被"离间"的亲情

单纯的经济损失尚可承受,但部分老人因购物问题与子女产生矛盾,导致家庭关系紧张。

孟先生发现父亲频繁在直播间购买低质商品后,将老人的手机设置为青少年模式,限制了直播观看和支付额度。然而,老人随后跑到线下门店,让店员帮忙又把相关限制给解除了。

一气之下,孟先生向相关部门举报,涉事门店很快关门。然而,父子俩的关系也因此陷入僵局。

更令人无奈的是,被举报的店铺停业后,他的父亲又加入了另一个"直播群",购买了各种假冒伪劣产品,前前后后花费了数十万元。

图 | 网友 @苏东皮 父母在直播间买的各类真假难辨的饰品和纪念币

怕被孟先生发现,老人把买来的东西到处藏。柜子里、床底下、甚至阳台的角落,都塞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和包装盒。

"我说什么他都不信,主播说什么他都信。我无意中听到过一次直播,那个主播赤祼祼地挑拨亲情关系,人为制造家庭矛盾。他们不断灌输‘自己的钱自己做主’的观念,强调老人有权支配自己的财产,子女无权干涉,甚至暗示子女不让他们花钱买东西是在觊觎他们的积蓄,想让他们把钱留给自己。"

图 | 网友 @cjzm73 晒出母亲花了 10 多万在直播间买的廉价和田玉

以前,孟先生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错,但经过主播和商家的"洗脑",父亲的钱包不仅被掏空,还对自己产生了不信任感,原本亲密的家庭关系也渐渐疏离。

信任的错位,折射出数字时代下老年人面临的困境。

如今,许多老人成为"留守老人",子女在一二线城市打拼,自己留在老家。退休后,他们生活单调,缺乏社交活动,直播间成了他们打发时间、寻找情感寄托的地方。

一些主播深谙此道,他们不仅推销产品,还会在直播中与老人互动,嘘寒问暖,甚至直呼他们为"爸妈"。

这种情感上的满足,让老人对主播产生了信任和依赖,进而更容易被诱导消费。

孤独感和健康焦虑的软肋,成了骗子们攻破老人心理防线的突破口。

对于一些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老人来说,主播成了他们的全职儿女和家庭医生,甚至私人保姆和心理咨询师。

主播为老人提供了充足的情绪价值和安全感,而老人则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养老钱双手奉上。

一些老人并非不知道自己被骗,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,他们选择了"视而不见"。

在谴责不良商家的同时,做儿女的或许也应该反醒一下自己。

(应作者和观察对象要求,本文均采用化名)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"显微一线观察"实时股票配资平台,作者:康桥,编辑:乔森,36 氪经授权发布。